在紐約的同學張鴻運說他最近學彈吉他少寫字,我傳了個網頁給他。 他說,從未聽過王海玲的歌,聲音甚為甜美。我正好剛剛傳了「滿月下」「碧潭」給周作民,順手也把「碧潭」傳給他,說:趙義林小我們一屆,台大中文系畢業,NYU電腦碩士畢業在IBM紐約工作多年,這是他用余光中的詩譜曲彈唱的,也很好聽。
想不到他回說: 謝謝你点燃了我的記憶。我没聽過余光中的碧潭,但我認識趙義林。彼時我剛大學畢業,她好像还上台大最後一年。我们一起演話剧。她当然是女主角,而我是男配角。她弹一手好吉他,美麗大方,聰明伶俐,精力旺盛。这是她给我的印象,40多年前的往事了。還說, 我記得趙義林在大學時代曾創作了一首"來唱我们的歌"。彼時民歌潮正興起,年輕的吉他手多嚐試譜曲作民歌。我還記得一些"來唱我们的歌"中的歌詞曲調。(smile)
張秀月: 他記得多清楚,義林妳千萬不能想不起來啊!世界真奇妙..... 趙義林: 秀月,我先做一些1979-1980 的 research, 以免說錯話。 那陣子實在是每天跑四五攤,又演講、又演戲、又詩歌發表、又辦畢聯會活動。說我精力充沛的確是真的,時間不夠用,想做的事太多了。。。喔,對了,還去電機系修COBOL編程課,順便被當掉。哈哈哈!
周作民要我提供一些張鴻運的資料,我說: 他是秀月和我的同班同學,民國67年淡江歷史系畢業,服完替代役後好像在中廣播報過,就赴美留學,之後一直在紐約市圖工作,也是基督教徒。 作民說:謝謝(謝謝)。我記得你曾經發過他在紐約圖書館辦活動的視頻。
我回說: 是的,他在紐約圖書館任副館長,中文部主管,也也主持每月一次的讀書會。 2020疫情開始後,實體的聚會發生困難,還有分散在中港台星馬的一些常客,回不來美國。於是他改成立線上讀書會,不過當時很多人不大會用線上會議系統,反之我們從AOL, Netmeeting...到Zoom已經很熟練,因此他找我和秀月充數,也讓我邀同學、朋友參加。
紐約真是人文薈萃之地,拜線上系統之助,除了讀書會也看了他做的一些名人專訪,非常難得。 讀書會其實也不錯,參加人的水準都不低,每個人介紹一本喜歡的、或正在或剛閱讀過的書,分享心得,這大大開拓了我的視野。人人都有Confirmation Bias,傾向於接受自己固定、喜歡、自以是的訊息,且主觀上會忽略不利於這些說法的證據,以前有書店可逛時,還可以透過不同領域的Best Selling, Top 10等等書籍以擴展領域、吸收不同的觀點,現在網路的演算法則天天只喂你喜歡的,因此思想不免越來越偏頗。難得參加了這個讀書會,一次可以聽到十幾本好書介紹,還可以立刻線上查詢、翻看,喜歡的甚至就馬上下訂、網購,真好!
參加幾次後,發現當主持人真是要有好幾把刷子。 除了鼓勵、提問、調節氣氛,保持節奏,盡可能讓大家暢所欲言又不致太過,還要嘗試鼓起討論、相互參照或論述不同的觀點(這會讓氣氛更好)。但最難的是,總有些想藉題發揮的人(多數是政治導向,批藍批綠或批紅的都有)廁身其中,他也介紹一本書,但會扯一大堆與書無關的東西。來者是客,主持人不能呵斥,只能想盡辦法用四兩撥千斤之術,設法讓話題調頭、轉向,偏偏這樣的人所在多有,而且一抓到機會就喋喋不休,浪費大家的時間和心情,因此參加幾次後,我就告退,看自己的書玩自己的活啦。
還把幾周前,張鴻運傳給我看的文章《側寫鄰居楊家-台灣光復節的回憶》,分享給周作民。說:他住家應該就是你附近吧。
參考資料:
1.滿月下 余光中詩,趙義林曲、彈唱
在沒有雀斑的滿月下 一池的蓮花睡著 蛙聲嚷得暑意更濃 這是最悅耳的聒噪 做池邊的石凳,想起 這時你也該睡了 想起你的長睫正該縫起 縫起一串夢寐
夢見你來赴我的約會 來分這白石的沁涼 或者化為一隻蜻蜓 憩在一角荷葉上 啜一口露水,掬一捧月光 或者讓我攬你的腰 攬你古典的窈窕 恰使楚王妒嫉的那樣
楚王?楚王?巡夜的螢 說夜深了,說霧 自池面升起空濛 多纖維的月色有點蓬鬆 那就折一張闊些的荷葉 包一片月光回去 回去夾在唐詩裡 扁扁的,像壓過的相思
2.碧潭 余光中詩,趙義林曲、彈唱
十六柄桂漿敲碎青琉璃 幾則羅曼史躲在陽傘下 我的,沒帶來的,我的羅曼史 在河的下游 如果碧潭再玻璃些 就可以照我憂傷的側影 如果蚱蜢舟再蚱蜢些 我的憂傷就滅頂
八點半。弔橋還未醒 暑假剛開始,夏正年輕 大二女生的笑聲在水上飛 飛來蜻蜓,飛去蜻蜓 飛來你。如果你棲在我船尾 這小舟該多輕 這雙漿該憶起 誰是西施,誰是范蠡
那就劃去太湖,劃去洞庭 聽唐朝的猿啼 劃去潺潺的天河 看你發,在神話里 就覆舟。也是美麗的交通失事了 你在彼岸織你的錦 我在此岸弄我的笛 從上個七夕,到下個七夕
3.《千帆過盡青史存-追憶舅公魏道明》作者:周作民 (刊登於 9月號/2025第760期-傳記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