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學者、專家、研究人員,跟著教授學習、做研究的研究生,眾多的人苟苟營營、無時無刻做著的事,不外乎就是繞著Paper Reading和Paper Writing團團轉,而這一切就像群峰堆砌起巨大的蜂巢一般,在眾多的期刊上用無數的論文堆砌起知識的王國。
17世紀,當世界第一本科學期刊出現,科學大躍進露出曙光的時候,中國人正在忙些什麼? 而三百年後的今天,已然融入科學研究發展的中國人,又正面臨什麼樣的暗流?
17世紀初,明朝因內亂外患及官僚腐敗等問題而逐漸衰落。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思宗自殺明朝滅亡,滿洲人趁勢南下,建立清朝並逐步統一全中國,爾後直到1911年民國成立,延續了267年的統治。這期間正是世界科學快速進步的時期,而那時候中國在做什麼?學到了什麼?又做出了什麼貢獻?
中國的科學直到17世紀初期,如李之藻的《測圓海鏡》、徐光啟的《農政全書》、王禎的《農器圖譜》、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在數學、天文、地理、醫學、印刷等領域,仍然有一些進步和創新。 還有透過耶穌會傳教士傳播,明朝的科學也與西方科學交流產生影響,如利瑪竇的《幾何原本》、南懷仁的《原始幾何》、徐日昇的《測量原理》、張誠的《天學啟蒙》等。 然而由於一直存在的問題和局限,如缺乏實驗和驗證、儒家思想的束縛、缺乏創新和批判等,本質上並沒有什麼進一步的改變。 而清朝近三百年期間,雖還有些成果如梅文鼎的《數理精蘊》、張英的《新法算書》、徐霞客的《遊記》、吳有性的《續本草》、康熙帝的《康熙字典》等。然而充斥社會更多的是異族統治、文字獄、思想箝制的政治氛圍,發展的困境無能根本突破,科學也只能是停滯和衰落。
三百年的差距,可以有多大?
反之,歐洲的科學革命,三百年來無時無刻都在拉大中國與西方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差距。以下簡要舉例,臚列了17到20世紀,歐洲最重要的20名科學家:
1643-1727, 英國, 艾薩克·牛頓 (Isaac Newton), 牛頓力學的創立者,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者。
1707-1783, 瑞典, 卡爾·林奈 (Carl Linnaeus), 現代生物分類學的奠基人。
1745-1827, 義大利, 亞歷山卓·伏特 (Alessandro Volta), 電池的發明者。
1777-1855, 英國, 漢弗萊·戴維 (Humphry Davy), 發現了多種化學元素,電化學的先驅。
1791-1867, 英國, 邁克爾·法拉第 (Michael Faraday), 電磁學的開創者之一。
1809-1882, 英國, 查爾斯·達爾文 (Charles Darwin), 進化論的提出者。
1819-1896, 德國, 奧古斯特·庫普 (August Kekulé), 有機化學結構理論的創立者。
1822-1895, 法國, 路易·巴斯德 (Louis Pasteur), 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的先驅。
1831-1879, 英國, 詹姆斯·克拉克·馬克士威 (James Clerk Maxwell), 電磁場理論的創立者。
1856-1943, 塞爾維亞, 尼古拉·特斯拉 (Nikola Tesla), 交流電系統和無線通訊技術的先驅。
1858-1947, 德國, 馬克斯·普朗克 (Max Planck), 量子理論的創始人。